总干事 屈冬玉

第五届巴格达国际水大会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博士

24/05/2025

各位阁下,

女士们,先生们,

很高兴应邀出席第五届巴格达国际水大会。

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基。我们身处的这片土地就是最生动的证明。河水源远流长,农业、粮食、贸易和文化也随之徜徉流淌。

伊拉克地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这块土地上曾孕育了苏美尔和巴比伦等璀璨的古代文明。

时至今日,运河和坎儿井等历经岁月沉淀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已深深镌刻在其文化脉络之中,无数文艺佳作和宗教经典为之讴歌礼赞。

伊拉克诗歌和民间传说歌颂水赋予生命,赞美其坚韧不拔的品格,而一年一度的节日,如巴士拉丰收节(椰枣丰收节),也彰显了水与农业不可分割的纽带。

数据显示,伊农业灌溉用水占该国用水总量比例超九成,是小麦、大麦、水稻和枣椰等主粮作物稳产保供的关键支撑。

宝贵的水资源不仅成就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更是稳固伊粮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当前,全球水资源面临多重压力。

需求激增、干旱加剧、用水利益冲突等造成水资源短缺形势愈发严峻。

粮农组织深谙水有变革之力,因此在战略规划中将水资源视为优先重点。

水是农业粮食体系的生命线,是种植业与畜牧业生产的基础要素,更是关乎亿万民众生计的关键依托。

因此,粮农组织于2022年首次召开罗马水对话,构建全球务实对策与成功经验的多边交流平台。

2023年,粮农组织部长级会议正式将水资源定为粮农组织2024-2025两年度主题,标志着各成员国对水资源战略价值的共识达到新高度。

2025年恰逢粮农组织成立80周年华诞,定于今年10月世界粮食论坛期间举行的下一届罗马水对话将着力推动全球水资源治理创新实践的交流互鉴。

女士们,先生们,

应对水资源短缺与干旱挑战,必须坚持科学治理、系统施策。

我在2021 年国际水事大会上发言时就曾强调,创新技术在应对水挑战方面潜力无穷。但仅靠技术单向发力还不够,必须结合国家能力建设和为农民赋能,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粮农组织长期深入伊拉克及整个中东地区,推出一系列发展举措,打造WaPOR遥感数据开放获取门户网站,为当地农民提高用水效率提供决策支持。

我们与伊水利部合作,改善西加拉夫灌溉区用水状况,提高作物产量。

去年,粮农组织牵头设计的“加强伊拉克农村社区脆弱农业生计的气候韧性”项目获得绿色气候基金赠款批准,项目总价值达到3900万美元。项目旨在推进灌溉系统现代化改造,加强用水户协会建设,推广有效抵御气候的农业实践,并制定高效有效的水资源和能源管理政策。

水资源短缺问题绝非伊拉克所独有。创新水资源解决方案和技术在本区域不断涌现,各国捷报频传。

在突尼斯,遥感工具助力农民精准把控灌溉时机。

在埃及,太阳能灌溉系统保障既经济实惠又可持续的水资源供给。

在摩洛哥,农村集体共享微灌系统显著提升用水效率与作物品质。

但我们决不能停下脚步!

水资源短缺和气候冲击愈演愈烈,我们的应对行动也必须提速度、拓广度、强力度。

首先,推动水资源技术的普及应用,真正做到价格普惠、获取便利。

第二,政策制定部门应加强地方能力建设,健全农民赋能机制,同时特别关注青年和妇女群体发展权益。

第三,要切实推进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创新的农民田间学校以及各类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计划,系统推广智能灌溉和可持续能源等成熟技术。

粮农组织承诺继续提供可靠数据支持、专业技术赋能和战略伙伴协作。

各位朋友,

如无法构建起可持续水资源管理体系,预计到2050年,小麦和大麦产量可能会骤降20-50%,进一步推高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经济波动性和不确定性风险加剧。

更值得警惕的是 ,水资源持续枯竭可能导致传承千年的文明传统就此湮没,迫使民众流离失所,灿烂的历史脉络获奖面临断裂。

水是伊拉克的生存之本,文化之根,攸关主权命脉。

对于伊拉克而言,守护水文化遗产,不仅是延续历史传统,更是维系社会群体凝聚的精神纽带。

我们愿与伊拉克勠力同心,全力协助最需要帮扶的人群,实现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更好生活,不让任何人掉队。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