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

农业全球化对两性的影响

对小农来说,农业商品化的益处可能附带“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

洪都拉斯的一位妇女农民和女儿[FAO/G. Bizzarri]

10/11/2009

Zoraida Garcia

发展中国家的小农——特别是妇女务农者——越来越被排斥在新兴的粮食经济全球化格局之外。 小农通常是农村人口中最为贫穷的群体。农村妇女面临的历史性制约(她们往往属于农村地区的边缘化群体,掌握的生产性资源不足)使她们无法采用新技术、提高经营规模或更全面参与上游销售渠道。

趋势显示,发展中国家的小农把农地荒弃或出售的现象愈演愈烈,导致土地集中和商业化作物生产的扩张。近期拉丁美洲的两个例子就说明,生产和加工的集中往往会把小规模经营者排斥在农业之外。巴西有6万多小规模经营的奶农放弃了这一产业,在产品零售和加工环节整合的情况下已无力降低运营成本和保持竞争力。在危地马拉,琳琅满目的蔬菜批发市场正在让位与新兴的综合性食品经营模式,其中一个效益不凡的农民合作社出现了西红柿生产者数量大幅减少的状况,仅在一年时间内西红柿生产者的数量就从330家降至6家。在整合过程中生存下来的合作社会员从退出西红柿生产的会员手中收购了土地。

廉价进口商品的竞争

在这一农业转型及生产和资源集中的过程中,性别不平衡问题大为加剧,因为多数妇女务农者一般只掌有小规模家庭式农场,而男子则更可能拥有中型或大型商业化农场,他们更有条件从增加农业商品生产中谋利。

尽管贸易量的增加可能促进投资,从而带动大规模农业商品生产和出口经济作物的发展,但它却危及家庭的口粮型农业和小规模生产系统。国际环境的迅速演变迫使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在农业耕作中采用技术改良措施,以便能够在国内市场与廉价进口农产品和跨国公司的大规模生产模式进行竞争。

农民如果无法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下去一般就会放弃从事农业。妇女通常在小农和口粮型农民中占多数,她们缺乏把握新的农业市场机遇的能力。正如粮农组织指出的那样,妇女的农业活动受到资金匮乏和可资利用的生产性资源不足的制约。妇女的机械化水平和技术投入水平往往较低,从而导致生产率低下。

农产品贸易的增长推动了小规模农场的商业化。与市场的结合往往会给农村生计带来更广泛的变革,通常包括家庭收入的多元化以及从事非农业活动或迁往需要有酬劳动的地区。收入来源的这一转变对各种家庭资产均将产生影响,从有形和金融资产直到社会和环境资产,而且将与生计系统的其他方面发生相互关系。家庭资源的分配往往侧重经济作物集约生产,这不但可能影响到家庭粮食生产,还有可能影响到妇女作为家庭粮食安全责任主要承担者的传统角色。

“家庭福利”的成本

粮农组织一份对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14个发展中国家的16个小规模农业商品化项目的调查发现,多数情况下收入提高将招致人类经济和社会再生产方面的损失。为获得家庭粮食生产、儿童养育、社会活动、休闲、教育、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替代商品而支付的成本可能要高于额外现金收入的购买力。

与男子相比,妇女面临的经济劣势是双重的。她们仍然需要完全承担起“养育后代”的职责,如怀孕生子、照料子女和操持家务。其次,小规模农业商品化所创造的收入则由男子掌控,即便妇女在创收过程中付出了同样多、甚至更多的劳动。有约半数的情况是,小规模农业商品化对妇女在家庭决策和社区地位方面的影响被认为是持平甚而是负面的。

粮农组织的研究显示,农村家庭要获得小规模农业商品化和增加商品生产的收益需要付出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商品化带来的收入增长要求家庭工作负荷相应增加。研究结论表明了对农村生计影响的两面性:现金收入能提高购买力,但却会招致人类经济和社会再生产方面的损失。

家务与非农就业

随着农业的市场导向逐步增强,农村家庭可能开始依靠现金收入来满足家庭基本需求。农村地区的妇女在传统上承担着为家庭提供食物的职责,因此为维持生计,她们可能不得不采用多种方式、寻找非农就业机会或外出务工。这样,农村妇女的工作负担将加重。她们要继续承担操持家务的首要传统职责,同时还要投身劳动力市场。

此外,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中,农业用地转为种植经济作物并进行出口的作法似乎对粮食生产具有影响;新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战略并不试图把维持家庭和社区生计战略作为一项安全网措施,它所反映的仅仅是短期对经济收益的偏重。

商品作物生产的增长可能对小农和当地内贸市场造成不利影响,但同时,出口外向型生产可能在短期内有助于为妇女增加非农就业机会。虽然薪酬微薄,但加纳和乌干达妇女的非农就业似乎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非农就业的帮助下,女性户主的农村贫困率最低且下降幅度最大。传统上负责家庭口粮生产的妇女若外出从事非农就业,可能造成自家农田口粮产量不足,这将对家庭营养状况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