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非法捕捞,方兴未艾

众多国家将签署国际协定,共同阻击运输非法渔获物的船只

据估算,每5条捕获的鱼中就有1条来自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捕捞,每年造成的损失达到230亿美元。

©Photo: ©FAO/Cristiano Minichiello

05/06/2018
2018年6月5日,罗马-随着国际社会于今日庆祝首个"打击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捕鱼国际日",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签署旨在阻止非法捕捞的国际协定。据估算,每5条捕获的鱼中就有1条来自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的捕捞,每年造成的损失达到230亿美元。

之所以选择今天来宣传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捕鱼的危害,是因为今天是2016年生效《港口国措施协定》的纪念日。《港口国措施协定》是针对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捕鱼行为的首份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协定。目前有54个国家和欧盟已经成为了协定的缔约方,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实施此协定的条款。

"其他许多国家当前正处于等待议会批准此协定的阶段......我要祝贺所有这些国家,并想敦促其他所有国家加入这一全球行动,为消除非法捕捞而努力。我们需要每个国家的参与,才能让《港口国措施协定》富有成效,"在粮农组织理事会的一场纪念此国际日的会外活动中,粮农组织总干事若泽·格拉齐亚诺·达席尔瓦说。

《港口国措施协定》通过拒绝非法营运船只入港,阻止它们把捕捞物运送上岸,使其无法获得港口服务,从而降低了其违法动机。从效果上来说,这样就阻止了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捕捞的鱼类产品进入国内和国际市场。

"世界各地的违法捕捞者正在无情地掠夺鱼类资源和清空我们的海洋,他们不仅危害着鱼类资源,还让人类付出了代价。空的海洋意味着空的胃和空的钱包",欧盟海事和渔业专员卡迈努·维拉在粮农组织总部举行的会外活动中说。

"印度尼西亚将继续实施非常严格的措施,我们希望继续对非法和不报告捕鱼行为实行零容忍原则",印度尼西亚海事和渔业部部长苏西(Susi Pudjiastuti)说。印度尼西亚是名为"我们的海洋"的国际会议今年的主办国。

打击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捕鱼迎来新势头

打击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捕鱼的工作有史以来首次迎来良好势头,一系列的国际文书业已生效,使世界得以加快实现这一目标。

《港口国措施协定》还得到了其他一系列文书的补充,为在价值链上追溯鱼类提供了更有效和更统一的标准,如2014年通过的粮农组织《船旗国表现自愿准则》和2017年通过的粮农组织《渔获登记制度自愿准则》。

2017年推出的《全球渔船、冷藏运输船和补给船记录》是国家认证的渔业运营船只信息库,它有助于《港口国措施协定》的实施及对渔业的总体监督、管控和监控。

粮农组织《渔具标识自愿准则》旨在减少被抛弃、遗失或废弃的捕捞用具,这一准则经粮农组织成员磋商谈判,正等待粮农组织渔业委员会于2018年7月加以批准。

"我们已经拥有了实现目标所需的一切文书,但要达到目的,我们还需要各国政府和所有利益相关者作出强有力的承诺,"格拉齐亚诺·达席尔瓦说。

小规模渔民最为脆弱

世界上大约10%的人口直接依靠渔业谋生,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买卖最多的食物是鱼。渔业为年轻人和女性提供了工作机会,但非法捕捞严重威胁到这一重要的社会经济领域的可持续性。

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捕鱼对于民众的生计、鱼类资源和环境都有着负面影响。它也可能和其他非法行为有着关联,如麻醉品和武器走私、贩卖人口、虐待劳工甚至奴工现象。

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捕鱼也威胁到可持续渔业管理方面的进展,而这是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

粮农组织正在开展一个全球能力建设项目,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对其自有船只的监督能力、甄别到访其港口的国外船只的能力以及监视其沿海区域的能力,以便保障其水域内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

"打击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捕鱼国际日"由粮农组织和地中海渔业总委员会提议设立,经联合国大会于2017年12月5日批准。

联系方式

Zoie Jones 联合国粮农组织非洲办事处 (+39) 06 570 56309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