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联合国粮农组织、IBM公司和微软公司的共同倡议跻身全球人工智能领域5大新闻
2020年初,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人工智能伦理罗马倡议》活动上致辞。
©Photo: ©FAO/Alessandra Benedetti
2021年4月22日,罗马 - 人工智能领域蓬勃发展,不仅吸引大量投资,还促成了药物开发、化学和分子合成、计算机视觉系统以及语言模型等领域的重大突破。同时,人工智能也能推动在农业粮食体系内掀起一场革命。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积极运用人工智能的力量,并关注人工智能的长期影响。
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指出,人工智能"可以带来积极的影响,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可持续性"。尽管如此,我们需要悉心引导人工智能,预防负面的经济、社会和伦理挑战与风险。
2020年初,屈总干事在粮农组织与IBM公司和微软公司率先签署《人工智能伦理罗马倡议》时发表了上述讲话。《倡议》由梵蒂冈生命科学院发起,旨在增强各组织、政府、机构和私营部门的责任感,打造"服务与人类天赋与创造力,而非取代人类"的数字创新和技术进步。
斯坦佛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HAI)发布的人工智能指数报告认为,符合伦理的人工智能技术使用已迅速成为焦点话题,而《倡议》是2020年该领域前五大新闻事件之一。
《倡议》富有建树,获得了教宗、粮农组织和其他共同签署机构的支持和舆论广泛的关注;涵盖了公众关心的各类话题,如人脸识别、语言模型和算法偏见等。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农业粮食体系固然能够服务于符合伦理的目标,如消除饥饿;且粮农组织已在提高森林监测和在脆弱国家消灭作物有害生物中合理运用人工智能。正如屈总干事所说:"要保证人工智能工具在设计、开发和使用过程中遵守普世伦理和人权原则。"
展望未来
人工智能指数报告认为,虽然当前人工智能在高校和公司的运用是否符合伦理原则,仍缺乏数据;但是自2015年起,相关出版物自显著增多,且日益成为行业和学术界研讨会的焦点,越来越多的机构要求研究人员阐明科研工作在更广范围的影响。
粮农组织的核心职责是消除饥饿,凭借高科技解决方案、多边机构性质和规范性工作帮助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小农受益,从而能做出巨大贡献。正是基于上述理由,成员国选择粮农组织主持全新的国际数字粮食及农业平台,作为具有包容性的多利益相关方论坛确认并讨论粮食及农业部门数字化的惠益及风险。
平台帮助各国在制定国家人工智能战略过程中纳入农业粮食体系的考量。
粮农组织有多项工具已使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如WaPOR门户监测和报告非洲和近东区域农业部门水生产率, 农业干旱胁迫指数系统(ASIS)利用卫星数据识别干旱发生迹象, SEPAL平台探测森林用地细微变化,推断山火或非法砍伐情况的发生;港口检查人员和渔业交易员使用鲨鱼养护和管理国际行动计划(iSharkfin)可以从鱼鳍照片识别鲨鱼种类,而农民则通过FAMEWS移动应用程序及时发现草地贪夜蛾虫害。
粮农组织新闻编辑室 (+39) 06 570 53625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