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有效渔业管理的海域,可持续捕捞率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FAO/Kurt Arrigo
罗马/法国尼斯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今日在联合国海洋大会上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全球范围内,部分区域的海洋渔业资源通过基于科学的有力管理正在逐步恢复,但其他大多数区域仍承受重压。报告充分展现了有效治理成效,以及推广这些成果的迫切性。
《2025年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状况回顾》报告了2570个独立鱼类种群的生物可持续性,精细程度较以往版本有大幅提升。这份报告凝聚了来自200多个机构和90多个国家的650多位专家的智慧,以参与式与包容性方式分析了粮农组织划分的所有海洋捕捞区的趋势,并提供了迄今最为清晰的全球海洋渔业发展图景。
报告证实,64.5%的渔业种群的开发水平未突破生物可持续性界限,35.5%的种群被归类为过度捕捞;若按产量加权计算,全球渔获总量的77.2%来自生物可持续种群。
在实施有效渔业管理的海域,可持续捕捞率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以东北太平洋为例,该区域92.7%的鱼类种群以可持续方式捕捞。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强调:“有效管理仍是养护渔业资源最有力的工具。本次评估为利益相关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全面信息,为决策提供了更充分的依据。该报告为各国政府提供了科学决策所需的实证。”
来自区域的启示:管理见效之处,鱼类种群兴旺
尽管全球近三分之二的海洋渔业种群的捕捞水平具有生物可持续性,但近年来过度捕捞率正以年均约1%的速度上升。此外,在管理成效显著的区域与不佳的区域之间,差距依然悬殊。
在东北太平洋(67区)和西南太平洋(81区),长期投入和健全的管理框架带来了回报:所有独立种群可持续捕捞率分别达92.7%和85%,这些种群占2021年这两个区域渔获总量的99%与95.7%。
南极区域(48/58/88区)100%被评估种群实现可持续捕捞。这是该区域首次被纳入该报告,尽管总量较小,却印证了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与国际合作能够产生的效果。
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执行秘书David Agnew参与了本次评估。他指出:“东北太平洋、西南太平洋及南极海域的成功实践,印证了持续监测和健全机制所蕴含的力量,尤其是要具备将科学实证纳入管理决策的政治决心。”
地中海与黑海(37区)初现复苏曙光,可持续捕捞种群的比例虽仅有35.1%,但自2013年来捕捞压力降低了30%,生物量增长了15%,证明区域协作与国家行动正在发挥作用。
然而,并非所有区域都步入了正轨。尽管部分区域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其他区域仍承受着巨大压力。
在东南太平洋(87区),仅有46%的种群被可持续捕捞;中东大西洋(34区)的可持续捕捞率为47.4%。渔业是这些区域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关系到粮食安全、营养供给、就业和减贫,其中小规模和个体手工渔业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然而,由于机构能力薄弱,治理体系支离破碎,数据严重缺失,这些地区面临重大制约,不得不进行艰难的权衡取舍。
物种层面的结论:金枪鱼表现突出,深海物种承受压力
在包括秘鲁鳀、阿拉斯加狭鳕、鲣鱼和大西洋鲱在内的10种捕捞量最大的海洋物种中,60%的评估种群处于可持续状态。若按产量加权计算,估计85.8%的渔获来自生物可持续的种群。
金枪鱼及类金枪鱼物种表现突出,其评估种群中有87%处于可持续状态,且99%的渔获来自可持续来源。
这些方面的成绩归功于对有效渔业管理的坚持,应用基于科学的政策、监管措施和合规体系,确保了海洋渔业的可持续性,源源不断地惠及人类。
但并非所有物种都表现良好。深海物种依然脆弱,仅有29%的种群的捕捞具有可持续。报告还关注高度洄游性鲨鱼,因为这一物种常常在渔民捕捞金枪鱼的时候被兼捕。虽然57%的评估种群处于可持续状态,但缺乏持续的国际管理仍在阻碍种群修复工作。
弥合数据缺口:将科学转化为行动
尽管数据覆盖范围取得重大进展,但数据缺口依然存在,小型渔业尤其如此,渔获上岸点覆盖面不够,加剧了评估的不确定性。粮农组织敦促各国投资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采取科学方法,弥补能力短板,并考量可持续发展目标,以确保渔业发展不偏离正轨。
屈冬玉总干事指出:“我们对全球海洋渔业状况的认知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精细程度。这些证据既展示了有效举措,也暴露了当前不足。下一步方向很明确:各国政府必须推广成功经验,并采取紧急行动,确保海洋渔业真正造福人类与地球。这正是蓝色转型的精髓所在——呼吁各方加速构建可持续、有韧性的水产食品体系,为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粮食安全、营养和生计做出更大贡献。”